8名来自中国香港的游客喋血马尼拉街头,再次把中国人在海外的安全问题推至前台。面对潜藏危机的世界,提升中国人在海外的安全感,应当并且正在成为中国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常态化思维。
近年来,中国公民海外遭遇各种安全事件的频率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人“走出去”的数量从1978年的28万人次增加至2009年的5000多万人次,与外界接触不断增多势必造成安全事件基数增大。
在中国公民海外遇险频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导致这些安全事件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战乱、自然灾害、各种冲突等可预见因素外,无特定目标的偶发治安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件也在增加。这类事件往往难以预警预防,马尼拉人质劫持事件就是一例。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只要中国人不断地走出国门,就会有更大遭遇各种安全事件的风险,不能奢望彻底杜绝。时间、空间、主权、法律等各种因素限制了跨国干预,加之各国在安全事件处理能力上的差距,使海外安全事件的处理效率和结果难以尽如人意。因此,从官方到民间,主动构建更加完备的公民海外安全网,是顺应时势的必然举措。
首先,国家在保障公民海外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人质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迅即启动应急机制,向菲方提出交涉,要求菲律宾政府全力开展营救行动,并书面通报情况。外交部迅速派出工作组赴菲处理善后事宜,香港特区政府及时派出包机、发布旅游警示等,这些应急保护措施是国家保护职能的重要体现。
实际上,中国外交正在不断强化公民保护职能。例如,成立了领事保护中心,加强预警宣传、应急处置和统筹协调能力;利用网站和多个媒体渠道及时发布各国的安全状况和相关预警信息;建立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应急机制,制订了应急预案,遇相关事件迅速作出反应等。
其次,破解公民海外安全难题,民间提高自保和安全意识也很重要。如果把出国比作游泳,那么国家保护可以比作水情、天气预报以及发生意外后的救护,但是要真正做到安全,还要靠自己学会游泳。对个人来说,要尽量避免出国的盲目性,了解领事保护的有关知识,熟悉当地生活环境、风土人情、行为方式、治安状况、法律法规等,最大限度地增加主动安全系数。留学、旅游等出国服务机构,也应该从各自的行业出发、根据目的地国的国情,加强对出国人员的安全培训并制订应急预案。
此外,对于不断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海外安全也是重要的必修课。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员工在不同国家遭到绑架的案件时有发生,这提醒涉外企业,特别是在动荡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亟须加大安全投入,采取更为系统、全面而有力的安保措施,构建海外安全防范机制,并与驻在国政府和执法部门保持良好互动。
总之,保护海外中国人的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尽快形成一种政府、企业、个人相互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涉外综合安全保障体系,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吴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