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会了走路,宝宝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想方设法去探索新奇的世界。很多爸妈都感慨——这孩子,除了睡觉,几乎一刻不停。甚至还有父母怀疑,自己的宝宝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其实非也!专家对此态度很鲜明,按照国际诊断标准,宝宝在7岁以前都不能随意地被确定患上了感觉统合失调症(ADHD),即大家俗称的多动症。
本期专家:唐洪丽 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关键词: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从全球状况来看,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且在逐年增加,从性别上看,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这和人类的遗传以及所处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但就其病程来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只要发现得早,完全可以通过早期的干预来进行测试和治疗。
具体表现:
出生后可能患上多动症的宝宝在娘胎里就有“征兆”——胎动异常活跃和频繁。出生后,处在婴儿期他们也会呈现出活动过度。大一点后,会表现得没有危险感,在3岁以后则表现得对危险根本不在乎,使得自己的生活危机四伏,让父母时刻提心吊胆。等到进入幼儿园后,这类宝宝的则会明显表现出注意力专注力较差,完全坐不住,仿佛时时处处如坐针毡,并且极易冲动。
尽管如此,父母也不能单纯根据自己的感受妄下结论,随意给好动的宝宝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因为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虽然在宝宝7岁之前就有各种明显症状,并高度疑似多动症,但是仍然不能就此确诊孩子患上这种病症。
高危因素: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呢?唐教授表示,首先是遗传因素,小时候有过“多动”问题的父母是造成宝宝好动的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其次,已经明确证实的另一个致病因素是剖腹产,研究证明,相比较之下剖腹产的宝宝更容易患上多动症。此外,新生儿早产和娩出时窒息缺氧也导致宝宝今后出现此类病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过量的食物添加剂和含铅食物也是高危因素,父母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后天原因:
唐教授指出,容易发生多动症的孩子非智力活动参加得太少。家长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到户外玩耍。“爬高上低”的机会太少,也可能会使宝宝出现类似ADHD的情况,无论是父母还是“爱孙心切”的爷爷奶奶都应该按照宝贝的成长规律来办事,过度保护只能“剥夺”孩子正常生理发展的需求,干扰成长规律。
干预纠正
其实有了早期ADHD的症状也未必就预示着宝贝一定会发展成为ADHD,只要早期进行干预和训练,是完全可以预防其进一步发展恶化的。因为ADHD是属于脑功能失调,经过后天的干预完全能改善失调的程度。
唐教授说,目前门诊显示,婴幼儿期的小宝宝来进行ADHD诊断测试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方面说明父母在宝贝保健和健康方面的预防意识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也证明剖腹产儿以及爬行行为缺失的宝贝家长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高危因素,试图通过主动检测来达到预防和治疗,这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大好事!
快报记者 吕珂 通讯员 杜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