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是最不喜欢孩子哭的,无论是担心孩子受委屈,害怕孩子哭坏了身体,还是自己的耳膜承受不了,总之就是很不喜欢孩子哭。因为太害怕孩子哭,所以大人们经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宝宝不想去幼儿园,可怜巴巴地哭,“我不去幼儿园!”妈妈为了让宝宝快速停止哭闹,最常用的招数是“不准哭了,再哭妈妈不接你啦……”这下,宝宝哭得更凶了。宝宝已经忘记了被送到幼儿园的伤心,而是陷入到了即将被妈妈抛弃的巨大惶恐中!
拥挤的地铁里,宝宝不习惯躁热的环境,噘起小嘴哼哼唧唧,做大人的往往觉得很没有面子,喝令宝宝停止哭泣。骗宝宝说“下一站就到了”,到站停车却不让宝宝下去,哭声更大了。坐车很难受,还要被妈妈骗,当然会哭得更凶。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想告诉大人:“请理解孩子的情绪,让他们痛快地哭出来吧!”
大人总是更能理解大人、更能宽容大人,却对心爱的宝宝如此“苛刻”。大人安慰失恋的闺蜜时,会说:“哭吧,哭出来心里就痛快了!”老婆宽解职场失意的老公,会说:“心里难受跟我说说,不要憋在心里!”
从心理学的角度,承认痛苦的存在是心理疏导的第一步。大人允许大人说出痛苦,发泄情绪,却不肯让世界上最感性、最真实,最不擅长隐瞒的孩子抒发情绪。年幼的宝宝由于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常常是嘴巴跟不上心,“哭”几乎是孩子唯一的表达方式,这种感受很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如果真的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觉得当个小孩儿其实很不容易。作为成人,在这个时候最应该帮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
3岁的宝宝被送去幼儿园,面对和妈妈第一次长时间的分离,面对陌生的教师、陌生的阿姨(老师)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我们可以说:“宝宝,妈妈知道你在幼儿园会想我,但是妈妈必须去上班,你看幼儿园有很多咱家没有的玩具!妈妈一下班马上就来接你,好吗?”
很多大人会担心:肯定孩子的情绪会变成一种纵容。其实在肯定和纵容之间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判断。比如第一次送去幼儿园,孩子失去安全感的焦虑情绪是应该被理解被肯定的;而纠缠妈妈买很多玩具时的大哭大闹,则应该坚决地被禁止。
再比如去医院打针,疼痛感是真实存在的,大人也不喜欢打针,只是碍于面子不哭不闹;孩子却藏不住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大人俯下身去,从孩子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心情,就可以发现那些真正对孩子起作用的方法。孩子是微笑天使,他们不会无缘故地哭闹。
记得在幼儿园工作时,孩子们集体打预防针,医生来之前,我轻声跟全班小朋友说:“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们容易感冒,感冒的时候很不舒服,嗓子疼、头疼,如果严重必须躺在床上不能出去玩。为了不让大家感冒,今天请了医生给我们打预防针,打过这个针我们就不容易感冒啦。打针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疼,就好像被小虫子咬了一口,等一会儿我们都要勇敢,就让小虫子咬我们一口吧……”
孩子们打针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从我眼神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那一天35个小朋友几乎都没有哭,个别小女孩眼睛里含着泪花,还在使劲冲着我笑,调皮的小男生一边打针一边说:“这个臭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