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发现 南京191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0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1912街区,隐藏在符号背后的百年秘事
这幢红色二层楼建筑,曾经是国民党青年军官宿舍

  1912街区是小资和白领热捧的休闲娱乐场所,烟灰色调为主的老式洋房里,包裹的是最前卫的摩登生活。然而,灯红酒绿遮不住1912的沧桑,翻开老房子的“身份证”,记者惊讶地发现,小小街区内,形状各异的小楼,其建筑年代竟然跨越了百年。百年间,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建筑也几易其主,演绎着跨越时空的精彩。

  本文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小小时尚街区集中的建筑纵越百年

  这里的民国风格楼房并非都是假古董

  小小时尚街区集中的建筑纵越百年

  对南京人来说,1912不止是一个数字,也不止是一个年份。它还指的是长江后街以南、长江路以北、太平北路以东,紧邻总统府的一块L形地带。这里酒吧云集,中餐厅、西餐厅、卡拉OK厅一应俱全,是闻名遐迩的时尚街区。街区内的建筑,大都是灰色清水砖墙面的老式建筑,具有民国特色的坡屋顶和拱券更是赋予了这里浓厚的怀旧色彩。

  记者在街区内随意拦住两位路人,向他们打听这些老式建筑的历史,对方笑称:“肯定是假古董。”理由是,内部的陈设太现代化:“空调,地板,吊灯,还有窗户的采光都很好;至于建筑的外部风格,显然是模仿的民国老建筑。”

  路人所言是否正确?记者就此找到了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营销接待部的李勇副部长。2003年,1912街区筹建之初,李勇就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对情况了解颇多。

  “你们只说对了一半,”听了记者的疑问,李勇如此回答。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李勇告诉记者,1912街区内的建筑,共有21栋,“其中有两栋,是原汁原味的民国老建筑;还有两栋,是清朝末年的建筑;另外还有一栋,是落架大修过的,所谓的落架大修,就是把房子拆掉,用原有的材料,在原来的基址上,按照原来的样式重建,基本保留了老建筑的风貌。”

  如此算来,小小的1912街区,其中建筑纵越清朝、民国、现代,历时三代,堪称百年建筑博物馆了。

  原址从军阀齐燮元督军府到卫戍司令部沧桑人间

  星巴克里美国设计师灵感穿越时空?

  原址从军阀齐燮元督军府到卫戍司令部沧桑人间

  按照李勇的建议,记者自紧邻长江路的共和广场进入,开始了1912“百年风情深度游”。

  1912街区最南边的一栋二层小楼,因其造型奇怪,颇惹人注目。如果从空中俯视,这栋楼会呈现为一个开口朝南的C字形,仿佛坐北朝南的建筑伸出两只手臂,臂膀之中环绕的,则是小巧精致的广场。

  李勇收藏的老建筑“身份证”显示,这栋楼最初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533平方米,建筑面积1066平方米。1923年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江苏的军政大权均由江苏督军齐燮元掌握。齐燮元在1922年7月4日,以江苏督军兼陆军第6师师长的身份被北洋政府授为宁武将军;1923年11月14日,再次以苏皖赣巡阅使兼江苏督军的身份被授为宁武上将军。此时的齐燮元,可说是如日中天,正虎视眈眈,想要发起江浙战争。这栋C字形小楼,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诞生的。从它日后的用途来推断,齐燮元修建此楼的目的,大抵是用于军事。可惜的是,1924年11月27日,齐燮元因奉系压迫宣布下野。尽管留恋权势的齐燮元百般不舍,在苦苦挣扎一个月后,还是将督军署让给了奉系。有意思的是,随后,督军署的新主人,却是齐燮元的老部下陈调元。这位倒戈的叛将,成了C字楼的新主人,继续坐在其中“运筹帷幄”,谋划抢夺地盘的美梦。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C字楼先后作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参谋本部办公用地。想当年,军政部的最高长官何应钦、参谋本部的最高长官陈诚,应该频繁出入这栋C字楼。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还都南京,C字楼成了南京卫戍司令部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被部队接管。后来又陆陆续续在周围建了房子,曾经有一家名叫“红冠鲤鱼门”的餐厅。至今,周围的很多居民还记得这家餐厅。

  2003年以后,这里按照规划的要求恢复历史原貌。在改造中,已经被违章搭建遮挡得面目全非的C字楼被全部拆除。在原来的基址上重建,恢复了C字楼的原型。2003年,C字楼最先被“星巴克”看中。远道而来的美国设计师站在小楼里四顾张望,灵感突如其来,仅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构思。

  王晏清从这里脱险即率部起义迎解放

  C字楼曾关押蒋介石“御林军”师长

  王晏清从这里脱险即率部起义迎解放

  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刘晓宁馆长告诉记者,这栋外观独特的C字楼及其附近,就发生过不少大事。

  “国民党还都前,那里做过军政部和参谋本部,国民党的很多军事决策都是从这里出炉的。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这里是南京卫戍司令部所在地,驻有装备精良的两营‘御林军’,负责保卫总统府的安全。当时的卫戍司令,叫张耀明。就是在张耀明眼皮子底下,发生了首都警备第97师师长王晏清起义的事件。”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97师师长王晏清,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合,准备率部起义。王晏清在全师连以上干部会上,说了几句真心话:“抗战打了八年,接着又打内战,真是毫无意义,老百姓不愿打仗,纵然有长江天险,打下去也无必胜把握。”就因为这几句话,有人竟向首都卫戍司令部密告王晏清煽动叛乱。

  1949年3月24日,王晏清被张耀明约到长江路上的首都卫戍司令部谈话。24日上午8时,在卫戍司令部办公室,张耀明一见到王晏清就骂他“不是人”,并把一张纸条拿给他看,纸条上写道:“王匪晏清被共匪用金条收买,拉拢部下,密谋叛变,该匪在军中散布流言,扰乱军心。并派参谋长赵昌然发动宪兵队参加叛乱,欲占领机场,拦捕我高级将领。”

  随后,张耀明将王晏清软禁在了司令部办公室里,派专人看守,自己则离开了。就在王晏清苦于无法摆脱困境的时候,首都卫戍副司令覃异之突然来了。覃异之同情王晏清,于是放了他,让他回家待命,随传随到。张耀明得知王晏清被放走,急忙派人到王晏清的家中去搜寻。然而此时,王晏清已经赶到了江宁的部队驻地。

  当天晚上,王晏清率师部起义人员和师直属部队抵达江宁板桥,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长江三桥附近,部队分批乘坐20多条渔船过江北上。25日凌晨2时,起义部队顺利到达江北。王晏清起义后,首都卫戍司令部如临大敌,南京全市宣布戒严。军统特务奉命出动捉拿王晏清家属,他的妻子、儿女一直被关押到,南京解放后,才与王晏清团聚。

  红色小楼曾是国民党青年军官的宿舍

  圆桌武士还真的与“武士”有点缘分

  红色小楼曾是国民党青年军官的宿舍

  经过C字楼,沿着1912街区向北走,有两栋粉红色的建筑因迥异于周围的烟灰色而最为引人注目。

  李勇告诉记者,这两栋楼是正宗的民国老建筑,“它是在1945年建起来的。当时是作为宿舍分给校级军官居住的。”

  两栋楼的样式完全一样,都是两层,十个单元,楼下带一个院子。每栋楼可以安置10户居住。其中,现今“圆桌武士”所在的这栋老楼,占地面积为4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茶客老站”所在的这栋楼,占地面积为445.5平方米,建筑面积是891平方米。照此计算,这两栋楼内的居民,每家的建筑面积大约在90平方米左右。

  记者走进“圆桌武士”,看到里面的陈设的确相当现代,偌大的空间被有机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就餐区。记者按照李勇的描述推测,现在一楼的就餐小间,应该就是一户一户隔开的人家。不过,让记者颇感疑惑的是,这座已经65岁的老楼,竟然看不出老态。一座普通的军官宿舍,居然有这么好的质量?

  李勇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我们的开发思路是,既要保护好老建筑,又要充分利用老建筑。2003年左右,为了1912的开发,我们先后跑了上海新天地和杭州的西湖天地。上海新天地让我很震撼,他们把石库门建筑合理改造使用,搞得那么美。回来以后,我们决定参照上海人改造石库门的办法,来改造这两栋宿舍。我们请了江苏省建科院出方案,按照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改造老建筑。施工中,先是清除违章搭建。老建筑的砖楼已经风化,我们又对砖面进行打磨、抛光、清洗,外墙保持原样。至于内部的改造,采取了内框架改造。巧妙地在内部加了一层墙,两层墙之间有钢丝网,灌注混凝土,将两栋墙连接起来,每隔一米又有铆杆铆合。这样一来,整栋建筑变成了框架结构,非常结实,但是原来的风貌又完整地保留了,修旧如旧。我们改造的成本,远远大于修建一栋新建筑。”

  百岁英式小洋楼成为地标式建筑

  是否蒋介石“御牙医”已无从考证

  百岁英式小洋楼成为地标式建筑

  在紧靠着太平北路的马路动车,有两栋紧紧相连的两层英式小洋楼,中间只用一个院子隔开。这两栋小楼,是在南京市近现代建筑及风貌保护区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先觉的力荐下,才得以保留下来的,并于2006年,被正式纳入1912街区。

  在李勇收藏的老建筑“身份证”上,这两栋楼的建筑年代是1910年,算得上是1912街区内的“祖母级洋房”。也正是这两栋“祖母级洋房”,使得1912街区成了“百年建筑博物馆”。

  北边的一栋英式小楼,现在是“芳·满庭”餐厅。餐厅门口一侧的墙上,有块长方形的标牌,上面清楚地记录了小楼的身世:“该建筑始建于1910年,系民国时期英式建筑,当时著名牙医何英祥曾在此居住。2003年12月被南京市文物局认定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建筑。

  此前有媒体报道,蒋介石的牙医也曾经在此居住过。坊间传闻,蒋介石年轻的时候,在上海滩惹上梅毒,年纪轻轻,牙齿和脱发就脱落。因此,蒋介石对自己的牙齿很在意,有专门的牙医。这牙医莫非指的就是何英祥?当记者就此事向李勇求证时,他的说法和之前的报道稍有出入:“根据我的调查,1949年接收时,这栋房子的主人的确叫何英祥,这个人后来应该是出国了。我也听说,蒋介石的牙医曾经在此居住。不过,这牙医是不是就是何英祥本人,可就不好说了。也有可能是房东将房子出租给牙医。”

  为了弄清这位传说中的“御用牙医”姓甚名谁,记者询问了多位专家。他们纷纷表示不知。有专家告诉记者,为蒋介石看牙的医生中,要数熊丸最为有名。熊丸在1943年被调入陪都重庆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工作,从此开始了做蒋介石几十年“御医”的生涯。至于熊丸在南京期间,是否就住在这两栋与总统府一墙之隔的英式小楼内,该专家表示无法确定,“有这种可能,但是目前还没有资料证明这一点。”

  消失的板桥新村是时尚花园洋房

  新建的仿民国建筑根基也有来头

  消失的板桥新村是时尚花园洋房

  李勇告诉记者,除了这五栋老建筑,在1912街区的这块地盘上,还有过一个著名的老小区。“就在今天的粤鸿和、九佰锅一带,以前叫板桥新村,是民国时期的老小区。在翻修的过程中,因为房子老化得厉害,都拆掉了。”

  这个民国老小区,当初是什么样子呢?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刘先觉教授告诉记者,板桥新村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中央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刘福泰设计。这个小区,东邻总统府,西邻国民大会堂,南靠新街口,北靠中央大学等行政文化机构,是个交通方便,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全村总用地为7144平方米,总建筑占地面积为2881平方米。全村都是二层住宅,建筑上采用了双联式和联排式两种类型宅住混合布局。由16栋双联式和两排联排式住宅围绕一个集中的大庭院,局部形成里弄。双联式住宅为每栋两户,每户一楼一底。联排式住宅为每排由8户相连,每户也是一楼一底。整个新村加起来,共有48家住户。”

  板桥新村的总平面布置,设计人动过一番脑筋,“基于节约用地的原则,在设计中考虑了高密度,又同时注意解决通风问题,因此两排联排式住宅既不采用独户的前后院,也不采用单向院,而是采用无院落的行列式布置。并在南北两面各布置一排点式的双联式住宅,这样便可以把常见的各家私人院落用地集中起来设置一个较大的全村公共庭院。这种底层高密度住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地价昂贵,以及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

  至于板桥新村的名字,“很多人都以为取自古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实是因为附近清溪上有一座‘石板桥’,小区也因此得名‘板桥新村’。”

  刘教授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对板桥新村的情况如此了解,是因为“那里曾经是我们学校的宿舍,从1949年到1990年,将近40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住在那儿。”

  那么,在成为东大的宿舍之前,板桥新村里的居民又是谁呢?

  银行家和高级公务员曾是这里的主人

  谁敢在总统府旁边建“样板小区”

  银行家和高级公务员曾是这里的主人

  资料显示,上世纪30年代,一位叫程觉民的人,出手阔绰盘下长江路以北、长江后街以南的一片地,开发了一个花园洋房主打的“板桥新村”。在当时,这里堪称南京城的“样板小区”。作为“国府禁区”的总统府隔壁,出现“卫戍司令部”和“青年军官宿舍”都不足为奇,可是这么一大片居民小区也跻身其中,就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程觉民何许人也,竟然有能量在总统府隔壁开发私人住宅小区?他开发的这个小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入住?

  在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营销接待部李勇副部长保留的资料中,记者看到,板桥新村的建筑年代是1934年,开发人名叫程觉民。程觉民是谁?他凭什么能拿到总统府旁黄金地段的开发权?

  李勇说,他只知道程觉民的身份是“交通银行经理”,至于他的详细资料,就无从得知了。

  为了弄清程觉民的确切身份,记者又找到了江苏省银行业协会的林老师。林老师告诉记者,交通银行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银行:“始建于1907年,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和以国家为中心的全国金融垄断网,对原有的交通银行进行了改组。这种改组,加速了资金的集中,为国民政府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奠定了基础。到1936年,被称为四大银行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在全国164家银行中,资产总额占59%,发行钞票占78%。基本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不过,关于程觉民的身份,林老师表示:“我倒是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记者转而求助南京大学历史系民国史研究中心的韩文宁老师,韩老师在仔细查询过资料后,告诉记者:“关于程觉民的资料的确很少,只能确定,他当时的身份,相当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的行长。此人还曾就职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他应该具有官员身份,可能是以官员身份兼任银行行长。”

  韩老师还告诉记者,根据他的了解,当时的板桥新村,居民正是交通银行职员和国民政府的高级公务员,还有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的教官:“之所以能安家在总统府旁,一是这些人的社会地位都比较高;二是在当时,总统府旁边的用地,控制得不是很严格。就拿梅园新村举例子,本来,中共代表团在那里只有两栋楼,后来又以廖承志夫人的身份买下了第三栋。由此可见,总统府旁边的房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一般人都不能住。”

  悠扬琴声讲述南京保卫战悲壮故事

  洋房里也有英雄命短儿女情长

  悠扬琴声讲述南京保卫战悲壮故事

  在1912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朴尔敏提供的一份资料上,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发生在板桥新村内的凄婉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战爆发前夕,女主角名叫景玟玟,就住在板桥新村内的一栋洋楼里。景玟玟的父亲景元胜,是中央陆军大学的资深教官。1936年,17岁的景玟玟考入离家不远的中央大学。聪明漂亮的她,能歌善舞,还会拉小提琴,是中央大学的校花之一。情窦初开的景玟玟爱上了父亲的学生张谊。张谊是山西人,1928年考入陆军大学。1930年,他赴美国西点军校学习,1935年学成回国,担任87师257旅工兵营的连长。张谊与景元胜既有师生之谊,又是同乡,因此常常到景家玩。一来二去,就与景玟玟相恋了。在家人的支持下,两人还订了婚。1937年“八·一三”淞沪大战爆发,张谊告别未婚妻,随部队参战,他负伤不下火线,立功一次。三个月后,淞沪会战失利,几十万中国军队奉命西撤,张谊随部队来到南京,投入南京保卫战。张谊重到板桥新村时,景元胜已经带着家人随军政机关西撤汉口。临走前,景玟玟在传达室给未婚夫留下一封信,要他保重身体。张谊读完未婚妻的信后,出于爱国之心,仍旧毅然投身南京保卫战。

  12月9日,围困南京的日军发动了多路猛攻。张谊迎险而上,带领连队在城外埋设地雷,炸毁日军装甲车两辆。12月12日,他随部队撤回南京城中,带领全连一路辗转到了山西路路口。张谊凭借着山西路小学的二层楼房,指挥全连阻击敌人。入夜,在夜色掩护下,张谊下令全连向城西清凉山一带撤退转移,以便伺机突围出城。当他们悄悄撤离山西路小学,从三步两桥来到古平岗时,只看见清凉山方向已经是火光冲天,他们只好进入密林中的古林寺暂作休整。在古林寺中,他们遭到日寇袭击,全连士兵打光了所有弹药,挺起刺刀,与敌寇肉搏,直到全部战死!

  抗战胜利后,景玟玟随家人返回南京。当得知未婚夫张谊已为国捐躯,景玟玟伤心无比。从那以后,板桥新村的一栋小楼里便时常传出忧郁的小提琴声,那是景玟玟在用琴声表达对逝者的怀念。1949年,景玟玟结婚后随丈夫移居美国。

  精致小洋楼原是民国接收大员霸占

  金夫人婚纱曾是李弥公馆旧址所在

  精致小洋楼原是民国接收大员霸占

  1912内消失的老建筑,除了板桥新村,还有一处颇值得一提,就是位于街区中部的李弥公馆。

  刘晓宁馆长告诉记者,李弥公馆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金夫人婚纱那里,是一栋小洋楼,“至于他怎么得到这处公馆的,我推测可能是从日伪手中接收的。”

  李弥是谁?他为何能接收到这处位置绝佳的小洋楼?被誉为研究松山战役第一人的《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余戈向记者介绍了李弥其人。

  李弥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战中,李弥升任第8军副军长。1944年5月,驻印度的国民党军和滇西远征军经过整训后,在半年的时间内,相继向缅北和怒江以西的日军发起攻击。第8军奉命从保山开赴龙陵,增援滇西远征军左翼军,担负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务。松山地处怒江西岸,山峦叠嶂,地势高耸,是经惠通桥到龙陵的交通要道。1942年日军侵占此地后,多次加固工事,易守难攻。蒋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甚至发出命令,如果第八军在规定期限内拿不下松山,正副军长均按军法处置。在李弥的指挥下,第八军一连激战数日,终于取得胜利,拿下了松山。此后,李弥由于战功显著,再加上松山战役美军顾问团的鼎力推荐,得以升任第八军军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委派了很多军政要人来南京接收敌产。军委会接收大员一到南京,就满街看房子,而且每人手上都带了一大把盖了大印的封条,看到机关的房子,就抢先贴上。有时对老百姓的房子,也是一贴了事。除了军委会,其他军事机关到南京的第一件事,也是占房子,也带了大把封条。

  刘晓宁根据李弥的身份推测:“作为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是实权派人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和官员纷纷到南京争抢地产,以李弥的身份,他在黄金地段得到这么一处房子,很正常。”不过,无论李弥等国民党高级将领接收到多少房子,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胜利,这些花园洋房都回到了人民手中。

  虽然有这么一处曾经的李弥公馆,可惜它的真面貌,却很少有人记得。李勇副部长告诉记者,在1912街区筹建之前,他曾走访过李弥公馆旧址:“里面住着抗战的老干部,我还是从他们口中知道,这里以前是李弥公馆。我去看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房子了,我从砖头的年代推测,老干部住的房子,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也就是说,老公馆也是那时候拆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发现 南京1912 A28 南京1912街区,隐藏在符号背后的百年秘事 2010-5-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