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互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0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公”及“私”深度刻画中的忽略

  编辑您好:

  改版后的快报更强调公民意识以及公共精神,这个看似宏大而庞杂的“公”,实际又是对“私”的强烈关注与深度刻画。“公民人物”栏目无疑是通过具体的个体来诠释公民社会构建这样一个宏大主题,里面不仅有着公民的执著与坚韧(戴袁支:寻找“南京辛德勒”),更有“公民不服从”的强烈质疑精神(无事佬:享受刨根问底的草根网民)。

  当我们意识到公民社会的建构不仅仅只是口号,更是一种实践、一种信念追求的时候,其实践的空间与张力,基于政府转型的放权与宽容,亦有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的积极回应。但如何更理性更富有技巧地实践,我以为是公民知识的积累以及公民意识的启蒙与普及。在这个浮躁社会,优秀的书店无疑承载了这样一份责任与功能,它提供了不同于互联网的“哄客空间”,为公民社会提供了一个对知识尊重与敬畏的精神家园。

  快报的“公民人物”版5月26日报道了南京著名的先锋书店,从报道上看似乎可以厘清书店14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窥见书店中的一些奇闻趣事,然而先锋书店以及钱晓华本人似乎有更多值得深挖的价值,却被记者忽略了。

  比如当年先锋书店在夫子庙的悲惨遭遇,以及亏损200多万后钱晓华为什么还要坚持。此外,像先锋这样的学术书店遭到城市冷遇,当公民越来越少进入学术书店,当学术书店纷纷倒闭,这困境的背后又是一种怎样的无奈,是钱晓华的悲哀抑或是城市的痛楚?城市、书店、公民这三者在钱晓华眼中又发生了何种的流向与互动?三者的精神内涵又是如何相互影响与作用?

  我们一方面需要反思公民与书店的疏离,一方面更需要在关注与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同时,沉下心来阅读与思考。

  还好,我们的城市还能容纳下这样一个书店,甚至一群这样的书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它的存在即是公民社会肌理中最显著的特征,亦是城市文化中最动人的元素。

  读者:南京理工大学 范杰逊

  编辑老师:

  您好。前几年,我订阅的是省内的一家晚报,今年起我和邻居听说贵报好看就订阅了。深感内容丰富多彩,阅后受益良多。我是一名已退休20多年的语文高级教师,过去也曾发表过一些不成熟的有关语文方面的练笔之作,包括对用词造句的辨析文稿,因此对贵报通过设立“评报与挑刺”专栏进行开门办报之举,从内心感到钦佩,仔细读读那些精彩的短文对自己也有很多帮助。

  今天奉上的短稿,对文字可能要求高了些,但也出于对贵报更高的要求。文字工作永无止境,期盼贵报办得更加完美更加辉煌。

  无锡读者 冯维铭谨上

  附:贵报5月16日A16版《教育产业化必然带来学费负担过重》一文的观点鲜明,论述精辟。不过在该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有句话似乎存在一些文字上的问题:“伴随着教育产业化高歌猛进的步伐,是越来越多的人上不起学、学生培养质量的迅速滑坡、教育精神的迅速稀释”,读起来有些别扭,不够顺畅。究其原因,是“是”字后面的三个词组的结构不一致,如果把后两个词组中的“的”字删去,这样连同第一个词组就成为三个主谓词组,并形成排比,读起来语势就更加强劲。5月20日封22版有个句子“读高三的小雯今年六月即将参加高考,父母对成绩较好的女儿给予了很大希望,无形中给了小雯很大压力”,其中的“给予”一词疑为读音相近的“寄予”之误。“寄予”含“给予”之意,但“给予”没有寄托的意思,显然,相对“希望”而言,用“寄予”为宜。

  

  编辑同志:

  我是现代快报的热心读者。我深知,贵报作为一家很有影响的大报,每天出刊几十个版面,编校人员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差错也在所难免。可你们对差错并未熟视无睹,而是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在每周一的互动版面上发表读者对贵报差错的批评稿件。我认为,你们这种敢于承担、勇于认错和谦虚办报的做法,实在难能可贵。因为我是一个评刊人,目前受邀担任某杂志的评刊员,在阅报时就养成了发现差错即做标记的习惯。如果差错多了,我还会写上批评信告知有关报刊的编校人员,结果是了无音信。由于我不会电脑,所以通过写信或打电话告知,有的报刊表示接受,但大都不愿意公开更正,即便偶有更正,也从不公布挑错者的姓名。对于快报的差错,我也曾打过电话告知,接线人员说已有人发现了;我还通过短信平台发送过差错信息,也接到短信说已阅。可这一差错至今也未见快报刊登,今随信寄上以便查对。

  盐城射阳县双山集团读者 王冠成

  附:在制作标题上应该规范完整,不该省的字不要省。例如5月4日A7版和5月16日A2版的有关标题上,都省了一个“元”字不妥,如“五一南京旅游赚翻了 248万客流奉上18亿”;还有5月17日的封面标题“国泰航班遭诈弹”,“诈弹”两字应该加上引号才比较妥当。

  

  编辑您好:

  上周五封11标题成语应为“人亡政息”。典故出自《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文中不仅标题用“人息政亡”,正文也如此用,不知是乔教授用错,还是编辑出错。祝安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徐骏

  

  编辑同志:

  贵报26日文中有一句古语引用错了:“他想起中国有句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是古话,那话中文字不能更改。正确的说法是“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此话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后人多误用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请审核。

  南京建邺高级中学历史退休教师 蒋作初

  

  编后:感谢有这么多的热心读者孜孜不倦地为本报挑错、赐教。特别感动的是,一些不会用电脑发邮件的老年读者,常常为一些差错专门用书信邮寄过来,工整认真,不计报酬,让我们不仅在文字上受益,也在精神上得到感染。我们唯有在办报中精益求精来回报读者的关爱。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版面和时间所限,每周一的社评互动版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差错刊登交流,不能一一回应,敬请读者见谅。但是本报编辑部对读者通过任何渠道传送过来的挑错意见都极为重视,不仅在办公网上公开让采编人员学习,而且计入日常考核中进行处罚。挑错渠道依然是快报短信平台、本版信箱、快报社址寄评论工作室。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社评互动 A2 由“公”及“私”深度刻画中的忽略 2010-5-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