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海地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先上网查了一下。作者葛红兵,是一位年轻的知名学者,近年来频频创作颇有卖点的小说,知者不赘。我感兴趣的是他对这本《上海地王》的自叙:“这是一部赞美土地的书”,“我怀着虚妄写作。我的虚妄是,以为土地是解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之真的最有效的钥匙,我以为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对土地的种种方式的变化中开场,也将在未来对土地的重新审视中结束,城市和乡村因为土地会割裂,也会在土地中和解。”这么看来,他是要创作一部关于土地、关于英雄的作品了。
窃以为,这本书的名字太有卖点了,如今的房地产,已经成了中国人普遍的G点了,非常敏感。以这个主题,写一本关于官场和商战的通俗畅销小说,揭秘一下地产界的尔虞我诈,也算完成任务了。不过,葛红兵的野心很大,他说自己真正想写的是人在以房地产为首要价值诉求背景下的人性呈现。
可是,读下去,我却失望了,非常失望。简而言之,这本小说虽是虚构作品,却像是为某位地王精心打造的传记,看不出人性呈现,反倒处处不忘为地王唱颂歌、表心迹。那种赤裸裸为房地产商作背书的勇气和做派,对常识和基本伦理的公然蔑视,还出自一位学者和严肃作者之手,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上海地王》,讲的是房地产商崔浩的发家史。他本是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在出狱之后白手起家,靠着魄力成为了上海地王,又在官场和商战中一一击败对手,最后,把他自己也卷了进去。崔浩就是作者极力赞颂的对象,他,勤劳勇敢,胆子大,有眼光;他,“是一个缔造了上海地平线的英雄,一个想征服天空和大地的英雄。”在周围人的眼里,崔浩就像是神:他的两位朋友为了成全他的事业,选择了死亡;他的两位情人为了成就他的未来,甘愿献身别人。崔浩能够成为地王,能够出人头地,整个过程,正验证了马克思那句人尽皆知的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他的一幢又一幢的新房上面,悬挂着太多条人命了:有的,是他忠实的手下的命;有的,是他征收土地当中被拆迁的乡民的命;还有一条命,是属于一位9岁孩子的。
奇怪的是,作者津津有味地写下这些残酷的故事时,却丝毫没有批判崔浩的意思,反而体贴地认为,这些都是他的竞争对手,或者是老天给他制造的磨难和难关,言下之意,就是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智”。这个多桩命案的幕后导演,在作者施了障眼法之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命运的受难者,变成了悲剧英雄,反倒哭堂喊冤起来。
这位地王干过什么呢?无非就是些栽赃陷害,买凶杀人,逼人破产,出卖女人之类的事,这些一直伴随着他的成功历程;而像官商勾结,哄抬地价,已算是最常规的事了。我凭一个正常人的逻辑和是非观念,绝难理解为什么崔浩值得歌颂。
于是,我也体贴了一回作者,换了他的角度思考,发现崔浩比起反面人物刘志博和李愚等人,有三个特点:第一点,他有魄力。的确,崔浩是有点眼光的,不过,他的所谓魄力,就是建立在敢于蔑视法律、蔑视人伦的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丧尽天良、无所敬畏的人无疑是最勇敢最有魄力的。第二点,他讲义气。崔浩就是及时雨宋江,手下拢住了几位像李逵一样不怕杀人也不怕被杀的死士;可是,崔浩除了抚养阿三的遗孤(阿三为他而死)之外,我只看到别人对他讲义气、没看到他对别人讲义气。水浒年代已过去一千年了,今天我们知道,利用朋友讲义气的性格弱点,让朋友去杀人越货不是一个好品德,但作者似乎不这么认为。第三点,崔浩不近女色。他同时有两位情人,都可以为他付出一切,他与她们之间也常拥抱接触,可十多年过去了,他却没有与她们发生过关系;他也没有妻子,在声色场所,别人玩小姐他做柳下惠,简直恨不得说他就是处男了——但就算如此不合情理的事情当真发生了,这跟崔浩是英雄、一个悲剧英雄这个结论,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主人公崔浩身上,集中了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无良开发商的各种各样的邪恶要素;作者还诚惶诚恐地为他歌功颂德,赞扬他为上海“作了贡献”。作为一个生活在拆迁时代的读者、经常看到各种自焚新闻的读者,请恕我无法认同这位开发商的“伟大人格”。
我不明白一位好歹也算高级知识分子的作家,其是非观和价值观何以扭曲到这种程度。
葛红兵在谈创作意图时说,想在本书里揭开城市生活的隐秘,了解为什么我们成了房奴;但这些许诺完全在书中没有体现,也跟土地没啥关系。虽然《上海地王》也描绘了一幅上海房地产发展的浮世绘,但在我看来,却仅仅是时代这幅巨作的底片——因为它完全是黑白颠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