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人都知道,新街口有过两尊孙中山铜像:一尊称为“梅版”,是孙中山生前挚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铸,1942年移至新街口广场。“文革”期间为避免被破坏,迁移到中山陵园管理局;另一尊则是1996年,雕塑家戴广文所铸,称为“戴版”,这次迁回来的,也正是这一尊。
今天上午9时,阔别9年之久的孙中山铜像,终于将掀开幕布,重新与市民见面。它的设计铸造者戴广文特意从北京赶来,参加揭幕仪式。前天晚上,在接受快报记者专访时,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新街口还曾安放过另一尊孙中山的雕像,不过不是铜像,而是玻璃钢材质的。
玻璃钢像其实是“模型”
戴老现在居住在北京,78岁的他,现在仍然放不下雕塑艺术,动不动就跑到离家很远的工作室,前天,记者打了好几次电话,直到晚上9点多,他才从工作室回到家。
让记者更意外的是,虽然已经搬过去5年了,但至今,戴老使用的手机号还是南京的。“虽然不是南京人,但我在南京工作了20多年呢,感情深啊。”戴老笑呵呵地说。当年,他在南京的雕塑工作室,就在中山陵。他详细回忆起铸造孙中山铜像的往事。
文革导致“梅版”孙中山铜像离开了新街口。此后,新街口圆形广场又陆续迎来了金钥匙等雕塑。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内外众多仰慕孙中山先生的人陆续发出声音:“让孙先生回到新街口广场。”
1994年,新街口广场改扩建,在众人呼吁声中,南京市政府考虑让孙中山铜像回归。但是,扩建过的新街口广场,再放原先的铜像显然不太合适了:“梅版”铜像太小,才2.9米高。因此决定向社会招标,重塑孙中山铜像。招标令发出后,20多个设计稿闯入决赛,最终,南京市雕塑工作室副主任、著名雕塑家戴广文一举中标。
戴广文没有急着铸铜像,而是先做了一尊玻璃钢的像,外面刷上青铜色。这尊像,其实就是如今矗立在新街口铜像的“模型”,做好了之后,放在新街口,征求市民意见。时间长达一两年。记者了解到,玻璃钢版本与后来的铜像版本非常相似,因此,很多人还以为放在那儿的,一直都是同一尊。
中山装改成了西装马甲
现在,玻璃钢版本的雕像还在,安放在东郊的中山书院门前。
昨天,记者前去探访发现,比较而言,这一尊像稍矮一些,高5.25米,而铜像版本是5.75米。还有一个不同就是,玻璃钢版本的孙中山大衣里面,穿的是中山装;而后来则改成了西装马甲。
为何要这样改?孙中山穿中山装,岂不更好?戴广文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告诉记者,在为孙先生铸像的时候,他经常泡在藏经楼,即孙中山纪念馆里找资料,寻找灵感。他发现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穿的是西装,还没开始穿中山装。
戴老告诉记者,其实,设计之初,他还做了五六个小样,有激奋演讲的、有振臂高呼发出号召的、有举手致意的……但最终,定稿还是选用了右手执手杖,目光炯炯直视前方的,“我觉得不要太激动,这个姿势比较平静。而那些,过于流于表面了。”
而玻璃钢像竖起来之后,并没有立即开始铸造铜像。
南京市政府将征稿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各地著名的雕塑家都前来参加。经过三轮征稿评选,最后一轮,是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做出抉择。这过程中,戴老坚持着自己原先的设计理念,除了微调,没有提交其它方案。
最终,仍是戴广文胜出。
遗憾当年没能参加典礼
铸造铜像的资金来源,也值得一提。戴老说,最初是中山陵园管理局提出,愿意捐赠一尊孙中山像,放在新街口。
南京市政府认为,这是全南京人民的大事,不如让市民都参与其中,因此公开接受社会捐资。而戴老设计铸造铜像,也完全是义务的,分文未要。“本来还说要在铜像旁边立块碑,刻上所有捐资者的名字。遗憾的是,后来这事也没搞起来,不了了之。”
1996年10月14日,戴广文完成泥样,然后把5.75米约两层楼高的石膏模型放倒,铸模、脱胎,浇铸出同样大小的巨型铜像。南京艺术家第一次制作的中山铜像成功了。
同年11月12日,孙中山铜像重新回到新街口。铜像高5.75米,加上基座共11.12米,恰与孙中山诞辰日期吻合。然而,为铸造铜像付出无数心血的戴广文,却因为车祸没能参加那一次落成典礼。
因此,前天南京特意向他发出参加揭幕仪式的邀请,他一口答应。“上次没参加,这次也算是弥补回来了,一定得来!”
快报记者 孙兰兰